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业强国建设,强调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云南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推进农村稳就业促增收工作,同时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业帮扶仍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数据显示,目前云南省脱贫人口的纯收入2/3以上来自务工。可以说,稳住农村就业,就稳住了农民增收的大头、稳住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坚实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积极探索,创新建设“幸福里”社区,搭建新型劳务用工平台,帮助农民走上产业工人致富路,实现“以产聚人、以人兴业”融合发展,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农民就业增收的良性循环。
日前,记者走进永仁县,通过对“‘幸福里’样板”如何解决当地企业用工难、引人留人难、就业增收难“三难”问题的探寻,解析新时代乡村振兴密码。
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的金沙江,浩浩荡荡流经云南1560多公里,哺育着流域内万物。滇中北部,金沙江北绕东环,有着“中国阳光之城”美誉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便坐落于此。
8月的永仁,瓜果飘香,处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永仁县全年日照时间长达2836小时,日均光照时间7.8小时。近年来,当地立足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产业,目前种植面积已达53.6万亩,农民人均达7.8亩。
与之相对应的是,永仁县人口不足10万人,过去10年间,全县人口流失近1.5万人,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1468家种植企业长期存在招工难问题,仅当地哲林芒果、光筑蓝莓两家龙头企业,高峰期每天用工缺口就接近3000人。
由此带来的企业用工难、引人留人难、就业增收难“三难”问题日益凸显。
“家庭式”用工环境引人归巢
今年34岁的殷波,是永仁县维的乡人。常年在外务工的他,为了能照顾家里,辞职回到了永仁。然而,结婚后有了孩子的殷波,感觉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夫妻俩又产生了外出打工的想法……
怎样才能找到一份既能打工挣钱,又能照顾家庭的工作?这个问题困扰的不仅仅是殷波,更是很多在外务工“游子”的真实心理写照。
如何才能把劳动力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千方百计促进就近就地就业?永仁县党委政府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经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三难”问题后,永仁县提出了建设“幸福里”社区的工作思路,并迅速组建工作专班,由县国投公司组建劳务公司,搭建“幸福里”社区平台。2022年12月5日,在永仁县查利么村委会,利用闲置校舍、敬老院、办公楼等国有闲置用房改造提升的“幸福里”社区,正式投入使用。
同年,看到“幸福里”社区的招工信息后,殷波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来到了这里。走进查利么村“幸福里”社区,他看到的是,宿舍不但配套卫生间、洗澡室和食堂、会议室、阅览室等场所,还配有床单被褥、热水器、洗脸盆等生活用品。另外,务工人员不但吃住全部免费,有统一购买的工伤保险,上下班专车接送,每周还有“新农民”大讲堂等职业技能培训。
“这里就像是我们的另一个家,我们住得安心,也不用在外奔波,就能按月领工资,还能照顾家里。”由于做事踏实稳重、工作认真负责,殷波来到“幸福里”社区1个月就被推荐当了队长。今年3月,他又把妻子和岳母都带到这里上班,如今夫妻俩工资加起来1个月有8000元左右。
“我们注重提升用工服务保障水平,不断增强工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在永仁永诚劳务服务有限公司经理罗云看来,这正是“幸福里”社区吸引力大的主要原因。社区充分发挥“国投劳务+乡镇党委+村党组织”三级组织体系的优势和作用,推动形成技术上相互交流、工作上相互帮带、生活上相互关心的“一家亲”氛围。通过解决务工人员基本生活问题,实现打工挣钱、照顾家庭“两不误”,稳定了产业工人队伍,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形成“一传十、十传百”的“多米诺效应”,多渠道吸引各方群众务工就业。
“管家式”劳务平台促人产融合
来到永仁县光筑蓝莓基地,成片的大棚整齐排列,“幸福里”社区的工人们,正在大棚里忙碌着,细心呵护着蓝莓的成长。“蓝莓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用工企业,特别是在蓝莓成熟采摘季节,每亩蓝莓需要1名蓝莓采摘工。”云南旺悦莓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春介绍。
建园初期,用工难、用工贵成了制约公司发展的主要瓶颈。“原来我们在用工高峰时都需要到外地招工,不但成本高,还因为没办法解决吃住等问题,很多工人来了又走,根本留不住人,既增加了成本,又拖延了工期。”李春说。
想企业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幸福里”社区劳务平台搭建起来后,建立了企业用工信息台账、务工人员信息库,服务专员“一人一企、一企一策”对接服务,通过劳务承包、劳务派遣等形式,构建弹性精准用工新模式,根据企业需求上门提供“管家式”“订单式”用工保障,实现“第三方贴心服务、企业安心生产、群众省心务工”。
这样,既解决了用工、就业“两难”问题,又避免了劳务市场无序竞争,提高了企业用工效率,进而又吸引了不少果业龙头企业落地投产,推动老化低效果园“腾笼换鸟”,促进产业向精深加工拓展,走出人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幸福里’社区建成后,用工只需一个电话,可以随叫随到,经过培训后的工人素质普遍较高,让企业既省心又省钱,为公司解决了大难题。”李春感慨地说。
“员工 式”务工让农民变产业工人
永仁县积极构建“用工企业+劳务平台+务工人员”利益共同体,聚焦提升农民素质,通过“基地+社区”模式定期开办农民“大讲堂”,组织就业创业、技术技能、家风家教、法规法纪等方面的辅导培训,推动传统农民成长为有组织、懂技术、会经营的产业工人,着力打造“永仁县幸福里产业工人”劳务品牌,推动传统农民变为产业工人,将务工“游击队”变为产业“正规军”。
目前,“幸福里”社区共吸纳产业工人2351人,其中脱贫劳动力541人,县内务工人员1456人,县外务工人员895人,累计为企业提供用工12.8万人次。同时,社区共吸引2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回流”。永定镇、猛虎乡、云龙芒果基地3个可容纳1600人的“幸福里”社区“复制版”已经建设完成。
永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永德介绍,未来,永仁县还将进一步完善“基地+社区”培训模式,开办“技能大讲堂”,将幸福里打造成为现代产业工人教育培训中心。不断健全完善工人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入股经营渠道,鼓励务工人员连片承包管理,让企业和务工人员形成紧密的利益联合体,实现企业良性发展、农民稳定就业、收入持续增长。
阔步走在乡村振兴大道上,产业兴,人气足;以产聚人,以人兴业。人产融合发展的“‘幸福里’样板”,正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故事还在继续,让我们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