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仁县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建设乡村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四美”乡村,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农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绘就了一幅幅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椿树枯来榕树依,相生相伴做夫妻;自古农家重雕刻,十二生肖传石艺”。走进永仁县维的乡的鲁村,一棵茂盛的大榕树将枯死的椿树紧紧抱住的奇特景观让人眼前一亮。据悉,这是民国年间的鲁村的一位石匠长年在一棵大椿树下打石雕刻,妻子每天给他送水送饭,风雨无阻。后来,他的妻子不幸病逝,他为了传承石艺文化,也为了纪念妻子便雕刻了一套十分精美的十二生肖流传后世。在的鲁村,关于石雕的动人故事还有很多。在“四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当地以“山水乐居,石艺名村”为主题,充分挖掘乡土文化亮点,打造了大椿树的故事、凿古井的故事、修会堂的故事等“七星连珠”特色文化景观,全面提升了村庄的文化内涵和村容村貌,在进一步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永仁县维的乡的鲁村李家村小组村民 殷绍美说:“从小我就听我奶奶跟我说村子里大椿树、古井、石艺加工的故事,村子里围绕这些故事打造了景点,现在我们的村子风景又好,又有玩处,我感到很欣慰。”
得益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村居环境,的鲁村在2023年被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如今的鲁村,白墙黛瓦错落有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村庄秀美灵动,风光秀丽。干净整洁的村道上,一幅幅精美的壁画,一个个别出心裁的石艺景观,都在讲述着这里的美丽故事,记录着这里的幸福生活。

永仁县的鲁村村委委员 李文清说:“我们在‘四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亮点,将传统村落的故事和文化融入村居环境提升改造当中,重点打造了7个特色景观,在美化亮化环境的同时,也更好地传承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子孙后代留住了美丽乡愁。”

“四美”乡村人人建,美丽成果人人享。在距离的鲁村不远的桃苴村则在推动“四美”乡村建设项目落地的同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黑榜”评比,开展“美丽庭院”“好婆婆”“好媳妇”等创建活动,充分激发小组内、邻里间积极参与创建的热情。截至目前,桃苴村共创建美丽庭院65户,群众自发地在房前屋后种花草、造景观、硬化入户道路,真正实现群众共建共治共享。
永仁县维的乡桃苴村坝拉乍村小组村民 杨福坤说:“开展‘四美’乡村建设,让我们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村子变化非常大,以前污水到处流到处淌,垃圾到处堆放,现在环境整洁卫生,处处有花草,我们感到很幸福,也很满意。”

围绕实施“四美”乡村工程,永仁县深入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两污”治理、“五堆十乱”集中攻坚整治、“美丽庭院”创建、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治理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体系,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精细化、长效化,不断刷新村庄“颜值”,确保从“一时美”向“长久美”转变。

永仁县维的乡桃苴村党总支副书记 李世民说:“我们村在‘四美’乡村建设中,通过召开群众代表会、党员会、群众大会,收集民意,宣传政策,统一了群众思想。广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参与‘两污’治理、五堆十乱整治、人居环境提升,整村的居住环境和群众生活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

截至目前,永仁县共投入以奖代补资金5300万元,整合其他资金6285.8万元,共开展“四美”乡村示范行政村建设48个、示范自然村建设145个。成功创建了国家级传统村落建设保护村6个、全国生态文化村1个、国家级森林乡村3个、省级美丽乡村2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个、省级绿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文明村63个、省级森林乡村10个、州级美丽乡村5个。永仁县将进一步发挥“四美”乡村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广大乡村实现全域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