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特别注重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推动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宜就镇有传统技艺、彝族器乐演奏等多种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就彝族器乐演奏”和“宜就羊皮褂手工艺制作”被列入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糖稀熬制技艺”、“小黑龙王庙会(宜就龙潭)”、“彝族祭龙习俗(他克大龙潭)”被列入楚雄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省、州、县非遗传承人17人,其中:2人为省级非遗传承人,4人为州级非遗传承人,11人为县级非遗传承人。
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宜就镇建立了《宜就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送教下村”联系制度》,通过非遗传承人“送教下村”,组织开展非遗教学、体验式手作和参与保护等活动,让广大群众在亲身体验和学习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传承保护当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加快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
宜就镇辖12个行政村,确保每村都有1名非遗传承人挂包联系,每季度开展2次及以上乐器培训、手工技艺制作、群众性文化活动,也可以采用群众点单的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培训活动和文化活动,协助各村做好村级文艺队(文艺志愿服务队)的打造、提升以及活动常态化,为丰富全民精神文化生活打牢基础。针对各村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开展彝族器乐教学、优化提升文艺队能力水平,力争实现文艺团队全覆盖,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让党的政策声音通过通俗易懂的“政策+文艺”融合宣讲飞入寻常百姓家。“我觉得“送教下村”制度非常好,这样在家门口就能教乡亲们怎么“吹拉弹唱”。现在喜欢彝族器乐演奏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就是要靠这些年轻人才能把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下去。”宜就镇他克村省级彝族器乐演奏传承人祝勇老师说。
《宜就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送教下村”联系制度》实施以来,通过非物质文化传承挂包联系人、村委会双向对接协作,宜就镇开展“送教下村”活动24场次,累计1000人参与;同时在春节期间,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协助各村高质量举办了2024年春节村晚活动,群众反响反映非常好。
“通过“送教下村”活动的开展,我对羊皮褂手工艺制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加理解了工匠精神。以后我会经常带孩子来这儿学习,希望我们的羊皮褂手艺能代代相传。”阿朵所村李肆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