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就镇潘古里村“四美乡村”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就有盼头”的原则,建立了“党组织+党员+群众”共谋共建机制,并在潘古里村推出“乡村铲屎官”新机制,按照“三步走”在大河波西小组开展试点。
宜就镇潘古里村大河波西小组畜禽居多,家禽1000余只,牛羊600余头,都是按照传统畜养方式“放养”,可谓“鸡鸭牛羊坡前过,牲畜粪便满山坡,清扫不及时,粪味穿墙过”。乡村是美起来了,可这遍地的牲畜粪便让村两委犯了难,牛羊“早出晚归”一天两大扫,鸡鸭鹅“随地大小便”毫无规律可言,一整天除了扫地就是扫地,保洁员干脆罢工了。“这活路换个机器人也扫不完,我也扫不动了,这工作谁爱干谁干吧”。
保洁员罢了工,村干部犯了难,这地必须扫,谁来扫,怎么扫,村两委成员组织大河波西户长召开户长会,就此展开了讨论:“牲畜粪便用好了是宝,按照谁产生谁处理的原则,让村民自己处理”村党总支书记杨光文提出建议。“谁家牛拉的谁处理,话是这么说,可这牛羊粪便可不好处理,要怎么处理,用什么处理”,一位村民话音未落,村民们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讨论出“乡村铲屎官”模式。
第一步:村集体出资,发放一批工具。
活要干好,工具不能少。根据大河波西小组牲畜养殖的情况,将组内养殖户分为三类,黑山羊养殖户,肉牛养殖户,家禽养殖户,根据这三类牲畜养殖特点,发放工具:黑山羊养殖户,每户发放一把扫帚和垃圾铲;肉牛养殖户每户发放一把铁铲和编织袋;动员家禽养殖户将家禽圈养,并发放栅栏铁丝网。铲屎工具和家禽围栏已经发放到户,但“乡村铲屎官”对群众来说是“有味道的负担”,群众参与度不高,观望者居多。
第二步:党员带头,“铲”出一座美丽村庄。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干部先把头带好了,群众自然看在眼里”村党总支副书记杨丽琼说到,动员养殖户中的党员、干部家属带头当“铲屎官”就显得很有必要。第一天,动员先锋铲屎官一起出门放牛,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村里几个党员、干部家属左肩挎着“为人民服务”背包,右肩扛着铲子跟在牛羊后方,一路上几个人有说有笑,一路走一路铲,吸引了不少围观群众。他们把铲出的粪便又放进路两边的花坛做花肥,还有人用编织袋将粪便收集起来,放在路边,准备带回家给作物压肥,有不少“空手”出门放牛的养殖户不好意思和他们一路,临时改变放牧路线。
第三步:群众齐参与,“铲”出文明乡风。
肩扛铲子、手提扫把和铲子的人慢慢变得多了起来,“原来路上到处是牛羊粪便,多一点少一点也没关系,现在不一样了,人家刚把自家牲口拉的粪便铲干净,我家的路过又拉了一地,这不铲都不好意思嘛”村子里一位群众说。“一个村的风气除了村干部的引领作用外,邻里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像我们小时候玩伴之间的相互模仿一样,邻里之间也会互相效仿和学习。看到别人干得好,自己心里也会觉得不舒服,进而开始改变自己向优秀的人靠拢”村书记杨光文讲到。
宜就镇将持续学习好“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激发广大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推出符合镇情、村情、组情的四美乡村建设模式,让人居环境由“一时美”变为“时时美”,开创和美乡村建设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