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落,风情外普拉。
“三山夹两河,仙鹤叼鱼虾,古村古道夯土房,千年外普拉……”循着歌声,走进农家小院,目之所及,皆是古朴、安详。
永仁县外普拉村坐落在大石山之上,村间巷道蜿蜒曲折,山水田园风光旖旎,彝族刺绣绚丽夺目。近年来,外普拉村依托乡村文化底蕴和生态环境优势,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通过实施民宿改造、生态景观建设、环境提升等工程,建成外普拉书院、永续农场、游客接待中心、数字博物馆等,实现了村内基础设施全面升级,为乡村旅游注入强劲动能。
“全村3层土木结构的传统民居占到30%左右,不仅风格独特,也为民宿打造和游客旅居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外普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李乔介绍,目前村里打造的民宿和青年旅社可提供31间客房76个床位,还有彝族刺绣、农产品经营和特色小吃,能为游客提供很好的体验项目和便捷的服务。

“他们(游客)很喜欢我们的房子、彝绣和美食,有的会住上一段时间,还会买我们的东西。”村民黄苹说,她平均一年可以绣两套彝族服饰,大多都是被游客买走的。
2024年,外普拉游客接待量达19.2万人(次),旅居人数达200人,实现旅游收入80余万元,这个传统村落正以全新的姿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独特的乡村旅居生活。
有处可去,心安如归。
“永仁县阳光充沛,而且人口不多,安安静静地,是我们理想的旅居地。”90后夫妻杨涛和曾鑫,分别来自山东和重庆,他们辞掉原来的工作,跨越3000多公里,来到永仁县过上了养鸡、种菜、读书的旅居生活。后来,他们决定把柴烧陶艺作为新的事业。

“收集了废旧的砖头和钢材,在村里请了泥瓦匠,建了一座柴烧陶窑,有人说它长得丑,我们就干脆用英文音译的方式取了个‘阿格里’的名字。”杨涛和曾鑫靠双手实现理想事业,并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几天前,“阿格里”迎来了开窑首秀。茶壶、花瓶、咖啡杯……看着桌子上满满当当的柴烧陶制品,杨涛难掩激动:“我们自己动手建的窑,没想到第一次烧窑就有这么高的成功率,虽然还有一些瑕疵,但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
当问到打算在永仁旅居多久时,杨涛和曾鑫的回答是:一直住下去。
择一隅栖居,觅一处静心。目前,永仁县吸引康养人口超2万人,约占常住人口的20%。2025年春节期间,超1.7万人在当地过年,“玫瑰阳光城”小区省外业主占比达80%。2025年,永仁县计划重点打造“玫瑰阳光城”小区这一城镇旅居示范点位及宜就镇外普拉村等4个乡村旅居点位。同时,还规划了知青文化、赛装文化等特色主题的3个乡村旅居点位和2个城镇旅居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