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永仁县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的指示精神,抓住“土”“特”“产”三大要素,既体现“土特产”在百姓心中长久的乡愁记忆,又让百姓对乡村发展有着美好期待和前景,描绘出了一条符合产业规律的乡村产业振兴道路。
抓住地区资源优势,开发乡土资源。精准“把脉”乡村产业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资源等情况,一是深挖乡土气息。以打造“庭院经济”为切入点,从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手工业、特色休闲旅游业和生产生活服务业五个方面入手,大力挖掘既符合乡村发展,又能带动群众增收的养殖生态家禽和黑山羊,栽桑养蚕,彝族手工刺绣、宜就凉粉、苦荞粑粑、农家乐等庭院经济,让消费者体验乡土气息,找到乡愁记忆。二是盘活土资源。在盘活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等方面着力。盘活集体土地资源和扶贫项目资产,不断强化县、乡、村、企协作服务,扶持企业做大做强,走村企共建、群企互惠发展增收之路。通过土地租赁流转方式,提高永定、莲池、猛虎三个乡镇土地集约化利用率,每年土地流转租金1040万元,受益群众2134户,流转土地群众人均增收1200元/年。40个农业主体建成冷库54间49748.6立方米,年处理量可达72715吨, 全县63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均达到10万元以上,平均每村19.8万元,其中30万元至50万元的有5个村,50万元以上的有3个村。通过土地集约化管理投入,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劳动力价值,将农民从产业工人转变,2021年以来,哲林芒果、蓝莓、草莓、沃柑等产业园区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实现长期稳定就业33.6万人,临时务工人员累计8.4万人次,增加农民收入5376万元。三是开发乡土资源。依托永仁农业农村现有特色资源,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大力发展外普拉生态旅游,开展永定沃柑季、维的樱桃之恋、方山森林电音狂欢节等休闲观光活动等。
突出地域特点,打造特色招牌。紧紧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找准特色产业,不断推进产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一是打造特色“果”文章。着力推动特色林果提质增效。分类制定永仁特色水果的标准化生产手册,全面推动板栗、芒果、冬季草莓、核桃、冬枣、油橄榄等特色林果从种苗端到销售端实施全过程组织化生产。实施林果星级标识评价工程,全面构建完备可溯源的星级产品、星级农场、星级种植户标识授牌评定体系,截至目前,分别评授五星级林果产品和五星级示范基地4个。突出质量检测,依托县检验检测所,分批次、分样本、分品种推进林果品质质量检测,倒逼果农提高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目前已完成樱桃、沃柑两个果品的品质鉴定。二是打造特色产业文化街区。将永仁古城路段作为“滇川夜明珠”特色产业文化街区来打造,吸引广大外来游客体验烟火气息,发展永仁夜间经济。三是打造特色品牌。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把“好品质”转化为“好品牌”,挖掘“土特产”内在功效、文化内涵,擦亮“土特产”的金字招牌。大力推广使用“阳光永仁”区域品牌,着力打造“高原特色精品错季水果”,“阳光生态花果园”建设卓有成效,申报“三品一标”认证65个,永仁香橙沃柑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全省仅有11个产品获得)。
聚焦产业融合,实现“产”能价值。一是抓产业培育。一方面加强市场经纪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种植能手三支队伍建设,做好村党组织书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育好用好乡土人才,建设县级“林果产业专家库”、组建乡镇“林果种植技术服务队”、培育村级“林果产业带头人”,加大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加强科技服务,通过新增设专家工作站和依托科技服务团等,加强品种改良,育苗基地建设、科研等,不断让农产品提质增效,农民得实惠。二是延长农产品链。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根本的落脚点在让老百姓收获更多“真金白银”,让特色产业成为富民产业。近年来,永仁县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子,建设冻库,引进企业进行板栗、草莓加工等。大力推行阳光康养·乡村旅游产品,吸引攀枝花等周边游客采摘体验,发展周末经济、假日经济,助推全县农旅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一港三园”建设,全县累计种植芒果10.07万亩、柑橘1.066万亩、石榴1.8万亩、板栗13万亩、草莓1.8万亩。高标准打造麦拉沃柑采摘园,形成集观光旅游、休闲采摘于一体的农旅融合产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