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雨季来临,雨水充沛,湿度回升,各种菌类进入了生长旺盛期,同时也是误食有毒蘑菇,引起食物中毒事故的高发期。为切实保障大家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请不要随意采食和买卖野生蘑菇!珍爱生命,远离毒蘑菇!
一、教职工学习防“野生菌”中毒安全知识
(一)不要随意采摘、出售、购买、食用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尤其是霉变或幼小难辨识的野生菌。
(二)烹调加工野生菌时,不要凉拌、烧烤食用,也不要多个品种混合加工,要炒熟煮透后再食用。
(三)学校食堂(含托幼机构)、单位食堂、建筑工地食堂、旅游景区供餐单位、养老机构食堂、医院食堂、婚丧嫁娶、农村宴席和会议集体用餐等群体性聚餐,严禁加工食用野生菌类(包括野生菌干制品),防止引发群体性食物中毒。
(四)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幻视、幻听等疑似食物中毒反应时,应立即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对误食剧毒野生菌中毒患者及危重病人,要及时转至有救治能力的三级综合医院,争取黄金救治时间。
二、各班开展“防野生菌中毒”安全教育
(一)认识野生菌
什么是野生菌?
野生菌是云南省特有的野生食用菌,生长在海拔2000--4000米,地形地貌复杂的立体气候地。云南野生食用菌分为二个纲、十一个目、三十五个科、九十六个属、约二百五十种。野生菌占了全世界食用菌一半以上,占中国食用菌的三分之二。
什么是毒蘑菇?
毒蘑菇又称毒蕈或毒菌,是指人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的大型真菌。目前,我国已报道的野生毒蘑菇有400多种。由于毒蘑菇的形态多种多样,部分毒蘑菇与食用蘑菇极其相似,菌类专家都很难肉眼辨认,老百姓更是很难根据其形态来鉴别是否有毒,因此每年全国各地都有因误采误食毒蘑菇而中毒的事件发生。
毒蘑菇如何辨别?
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简单、准确的毒蘑菇鉴别方法,以往所说的毒蘑菇生长在不洁环境、颜色鲜艳等特点都是不科学的,即使长在干净环境、色浅的很多蘑菇品种也是有毒甚至剧毒的。不要尝试用听来的所谓的“民间偏方”去分辨毒蘑菇,因为很多方法都是讹传,没有科学依据,有时连专家也需要借助显微镜等专业仪器工具才能准确辨别。很多蘑菇中毒事件的当事人就是采有了一些不科学的方法(如曾经食用过、大蒜合煮后是否变色、银针测试等)来分辨,结果导致误食毒蘑中毒。所以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方法就是:不采摘、不食用!
毒蘑菇的危害
毒蘑菇所含毒素较复杂,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蘑菇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误食毒蘑菇、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精神症状。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二)鉴别有毒蘑菇的方法误区
误区一
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事实上我国的一些剧毒蘑菇,如灰花纹鹅膏、亚稀褶红菇都是灰色的,致命鹅膏、裂皮鹅膏都是纯白色的。
误区二
蘑菇跟大蒜、大米、银器、瓷片等一起煮,颜色变黑有毒,没变颜色就无毒。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我国的一些剧毒蘑菇跟大蒜、大米一起煮,大蒜、大米的颜色并不变黑。
误区三
生虫、生蛆的蘑菇没毒。很多昆虫、动物对毒素的吸收与作用与人是不一样的。剧毒的鹅膏菌成熟烂掉后很容易生虫,生蛆。甚至剧毒的鹅膏菌经口服喂养小白鼠,小白鼠都不会死。
误区四
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受伤变色或者有乳汁流出是很多科属例如牛肝菌科、红菇科的一个特征,实际上,牛肝菌科和红菇科的很多种类是可以食用的,因此,不能凭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来判断蘑菇是否有毒。
误区五
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蘑菇的有毒无毒与生长环境没有关系,因为有毒蘑菇与其他蘑菇生长的环境是一样的。
(三)误食有毒的蘑菇应怎样急救?
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
2.在等待医院救护时,中毒者要立刻进行催吐,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5-10ML一次,然后用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刺激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3.让患者饮用少量糖盐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中毒者脱水导致休克。
4.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5.凡同食用过同样蘑菇者,无论是否发病,同样需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