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简朴而热烈的仪式打破了猛虎乡猛虎村福兴村小组的宁静,鞭炮炸响的热闹与阵阵欢欣的鼓点交织升腾。在乡亲们热烈目光的注视下,傣族小伙陶利平从邮递员手中双手接过广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福兴村移民安置11年来首位叩开“211”工程大学大门的学子。
当天,陶利平家门前热闹非凡。县委、县教育局、猛虎乡相关领导一行郑重抵达,他们将这份沉甸甸的“入学通行证”交到了这位身着民族服装的傣族青年手中。当录取通知书在陶利平手中展开的那一刻,村民的热情瞬间引爆,鞭炮争鸣,锣鼓喧天,喜悦浸透了这座从金沙江畔移民到尼白租水库旁的村庄。

2014年,永仁县针对昔丙村地处河谷、气候炎热、山高坡陡、出行困难、生产条件差、生活环境恶劣等因素,抓住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观音岩水电站建设机遇,组织发动昔丙傣族村群众将村落整体搬迁到猛虎乡猛虎坪子居住,并改为福兴村。
“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搬离祖辈生活的土地时,全村人最舍不得的就是寨子旁的小学堂。”9月份即将满18岁的陶利平言语中透着超出年龄的沉稳。作为电站移民,一家人扎根福兴村后,深知唯有读书才能铺就更广阔的出路。“每晚母亲在灯光下纳鞋底的背影,就是我努力学习的动力!她总说,想尽一切办法都要送我走出大山。”陶利平说道。
“以前我家主要靠种一些水稻作为粮食,还种几亩芒果卖钱,养几头黄牛、几只羊卖,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说起搬迁前的日子,陶利平的母亲李银莲声音略带哽咽。
这座因水电站建设而迁徙的村落曾面临着教育困境。猛虎乡分管教育工作的副乡长张云丽说道:“十多年来,福兴村虽培养了数十名人才,却始终未能实现211大学的突破。”陶利平的录取通知书为这个民族聚居村写下了崭新的一页。

猛虎乡作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始终坚持“教育兴乡”战略。多年来,该乡坚持召开教育大会,看望、慰问小学师生,去年还在猛虎中心小学搭建完成全州首个乡镇中心小学数字智慧校园平台,为“幸福里·朝阳社区”打通了前端可视场景。并积极协助困难大学生申请“雨露计划”等专项助学金,帮助他们圆梦大学。
“陶利平的成才正是我县推进教育改革的缩影。”张云丽在仪式后表示,陶利平的突破将成为点燃更多少数民族孩子追梦希望的星火,“乡里将全力做好跟踪保障,让每一位有梦想的孩子都能获得公平的成长机遇。”该乡党委副书记、乡人民政府乡长祁凤明说道。
暮色西沉,欢庆的鼓声渐渐平息,围观的村民久久不愿散去。“通知书再拿我看一眼!”陶利平的爷爷,白发苍苍的陶吉配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小心翼翼地触摸着通知书上烫金的校徽,仿佛触摸着一个村落的未来……
从广西到猛虎1200余公里,这张穿越千山万水的录取通知书上,承载的不仅是一位傣族青年的求学梦,更映照着一个移民村庄在教育振兴路上的坚韧步履。
据不完全统计,自搬迁到猛虎乡后,福兴村考上大学的学生达22人,其中本科7人,专科15人。22人中,还考取研究生1人。如今的福兴村,家家都住上了傣式别墅,家用电器、摩托车一应俱全,很多群众家里还购买了小轿车,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