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天刚亮,彝族汉子苏文坤已扛着扫帚出现在村道上。作为猛虎乡迤帕拉村迤帕拉二组小组长,六年来,他带领村民用最朴实的行动,为小山村“扫”出一条生态致富路。
小扫帚撬动大变革。2019年上任伊始,时年56岁的苏文坤面对的是“垃圾随风刮、污水遍地流”的窘境。这位皮肤黝黑的彝家汉子召集村民订立“硬规矩”:每月15日、30日全民扫除,每家出一人。聘请的保洁员每月7日、22日专职清扫。“制度要见效,关键在盯落实。”村民徐井聪记忆犹新,“苏组长总突击检查保洁员出勤,有次为查证缺岗,在垃圾车旁蹲守三小时。”

义务监督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苏文坤媳妇尹泽琼回忆:按每年巡查20次村里的道路计算,六年来苏文坤义务巡查120多次,调解卫生纠纷10多起。他坚持“红黑榜”公示制度,让后进户主动认领公共区域保洁。“原先嫌麻烦,现在看到道路天天干净,连外嫁女儿回娘家都夸哩!”村民苏文平笑着说。

赚了!洁净村得到100万元项目。2023年,洁净的村容成为迤帕拉二组的“金名片”。在乡党委、政府支持下,苏文坤带着村民代表协助村里和乡上干部连夜赶制申报材料,将六年坚持的扫除制度、30次卫生评比结果、128张村貌对比照整理成册。当年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项目花落彝寨。
2024年初,100万元项目资金到位。站在新修的“知青井”旁,苏文坤指着施工蓝图介绍:“50万扩建村间道路,10万拆除废旧烤棚、修葺围墙,25万整治“五堆十乱”,村间绿化美化、15万搞雨污分流——这钱要用在刀刃上。”如今光洁的水泥路代替了之前的泥土路,几只黄狗卧在三角梅的树下歇凉,老人们在知青井旁悠闲地打牌……

山乡蝶变见初心。“扫把虽小,扫出的却是精气神!”猛虎乡党委书记罗秋丽感慨,苏文坤用最“土”的办法激活基层治理,让小山村变身全乡人居环境示范点。项目落成后,农闲时节的夜晚村民经常出来跳脚,一些文明实践项目也正在这里孵化。
夕阳西下,现今62岁的苏文坤仍在检查新栽的三角梅护根架。“等以后我们旅游发展好了,大伙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再扫十年!晚霞中,他扛着扫帚的身影被拉长与知青井旁的老槐树影子渐渐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