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联络委的各位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减轻教师非教学任务负担,让骨干教师专注学生专注教学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你们的建议很好。作为政协委员,心系地方教育发展,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我们倍感欣慰、责任重大。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要求、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一价值追求,切实用以指导我县教育工作实践。永仁县教育体育局高度重视教育减负工作,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源头治理,严把发文数量。对上级党委、政府、部门的普发性文件,采用复印或者其他便捷方式布置,已开会部署并明确工作任务的,一般不再发文;通过电话、微信沟通传递的,尽量不制发纸质文件;会议和培训严格审核精简,报局长同意后才能召开。
二是加强中小学校“双减”“五项管理”的工作力度,对中小学校的作息时间、大课间、眼保健操、体育课、作业管理、考试管理、课后服务、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等进行督导检查,对存在问题督促学校立行立改。
三是成立学校基本建设中心、学生资助中心、教职工服务中心、中小学财务核算中心,采取集中办公方式,专业工作统一由专业人员办理,有效减少学校非教学人员,提高了管理质量和效益。
四是精简学校领导职数。每所学校只设置正校长1名,副校长2名,工会主席、总务主任、教务主任等由副校长兼任。校长都必须进课堂任一科主课。
五是减少学校教师非必要的社会工作量,让他们的精力回归教学。永仁一中、民族中学、民族小学设专业宿管老师。从去年开始,永仁一中、民族中学、莲池中学、职业高级中学不再承担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
六是规范督查考核评比事项。涉及中小学校和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由县教育体育局统筹协调开展,同类事项合并进行,涉及多部门的联合组团开展,严格按要求按程序进行。除教育体育部门外,其他部门不得自行设置以中小学教师为对象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
七是教育体育局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把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的统筹、协调、审核任务落到实处。指导各中小学校合理安排教师工作量,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减负后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关爱学生思考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上好每一堂课,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女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特殊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指导各学校优化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减少不必要、低水平或重复性的教师工作考核评价。
八是严格审批和精简社会事务进校园。教育体育局各股室认真清理,涉及各学校无关紧要的材料和报表停报;不安排中小学校参加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各类示范校(基地)创建活动,不安排教师到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场所开展有关工作,不随意扩展工作内容、变更工作要求,不随意要求中小学校和教师定期报送有关信息,不得安排师生在正常教学时段外出宣传,未经教育体育局同意,有关部门不得擅自进校园指导教师开展有关工作,或要求学校和教师参加公益活动。
九是注重人才培养,强化队伍建设。继续以《永仁县校(园)长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试行)》“1+6”方案的要求全面加强校(园)长后备人才培养。完成第五批校(园)长后备人才的永仁一中跟岗培训,完成校(园)长后备人才干部培训班91人次的培训。持续做好校(园)长后备人才动态储备,建立校(园)长后备人才动态管理库,通过不定期到各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民主推荐和考察的方式,不断充实和调整校(园)长后备人才,目前,校(园)长后备人才由原来的91人调整优化为30人;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引优配强学校师资力量。2023年计划引进紧缺人才12名,已完成9名报名、考试、三方协议签订等程序,已发布第二场的紧缺人才引进公告,在6月前完成第二场紧缺人才引进的考试及三方协议的签订;已完成“三支一扶”5名的申报工作;创新培养培训模式,提高教育人才能力素质。全面推进教师全员培训。依托沪滇合作教育扶贫,国、省、州培训和县全员培训等工作重点,选送校长、书记、班主任和骨干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个人能力素质。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加强乡村学校骨干教师梯队建设。成立了16个县级名师工作室,聘任了16名主持人及81名工作室成员。“三区人才”交流教师28人次。推荐对口培养州级2人次,州级下派基层培养1人次的培养工作。
今后,永仁县教育体育局将严格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实施意见》以及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发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要求,积极着力解决校园师生减负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运行质量,逐步构建系统、科学、高效的校园教育教学体系,为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保障!
再次感谢你们的理解和信任。
永仁县教育体育局
2023年7月12日
上一条:永仁县民政局关于对政协永仁县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69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
下一条:永仁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永仁县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60并2号提案的答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