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荟蓉委员:
您提出《关于将彝绣纳入中小学手工课和美术课程的提案》(第68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彝族刺绣是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传承先辈文化的一种形式。彝绣是彝族民间传统工艺之一,也是彝族文化的承载体。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繁荣发展以及受外界文化的冲击影响,掌握彝族刺绣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彝绣文化进校园则是为彝绣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利用校园传承和弘扬彝绣文化,使一批彝族学生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加了解了彝绣文化内涵,彝家娃娃凭着丰富的想象力,不仅绣出了山上的马缨花、杜鹃花、山茶花,更绣出了对本民族、本土彝绣的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先传承才能更好地发扬。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民族文化自信自强,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为载体,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一步加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普及力度、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现代教育体系深度融合。2024年4月24日,中共永仁县委宣传部、永仁县教育体育局、永仁县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制定了《永仁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具体的工作目标:2024年内,编制1套涵盖中小学、幼儿园,具有永仁特色“非遗进校园”本土教材;建立1个涵盖校内校外人才,不少于20人的县级“非遗进校园”师资库;完成5所学校“非遗进校园”示范点建设;每所学校组建不少于5—10人的校级“非遗进校园”师资库;每校培树1个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精品社团。持续构建形成具有永仁特色的“点—线—面”相结合的“非遗进校园”教育体系,形成常态化工作协调和推进机制,打造好永仁校园文化品牌和非遗传承保护品牌。通过“非遗进校园”这一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强,为推进文化强县建设贡献力量。
目前,在我国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背景下,教育部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实现课后服务开展全覆盖、学生广参与。推进课后服务是支撑实现“双减”工作目标的重要举措。课后服务工作遵循“家长自愿,校内实施,有效监管”的原则。为更好地满足中小学生课后服务需求,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办有温度的永仁教育,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相关通知要求,我县各校已开始在每天放学后组织两小时的课后服务,前一小时为有困难的学生答疑辅导、指导完成作业,后一小时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努力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2024年5月13日我县民族中学邀请非遗传承人到学校为学生授课。县职业高级中学、宜就中心小学、中和中心小学、民族小学很早就将彝绣文化融入了学校、融入了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彝绣文化已悄然进入我县中小学校园和课堂。彝绣文化进校园可更加丰富学校课后服务内容,我们将采取有力的措施和行之有效的办法广泛开展彝绣文化进校园活动,把彝绣文化发扬光大。
感谢您对我县民族民间彝族刺绣的传承和保护的关心和重视。
永仁县教育局
2024年10月28日
上一条:永仁县教育局关于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永仁县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84号提案的答复 |
下一条:永仁县教育局关于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永仁县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67号提案的答复 |